?隨著“3·15”國際消費者權益保護日的臨近,3月13日,國內知名“互聯網+”智庫——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了《2016跨境進口電商平臺用戶格式條款審查報告》。
隨著“3·15”國際消費者權益保護日的臨近,3月13日,國內知名“互聯網+”智庫——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了《2016跨境進口電商平臺用戶格式條款審查報告》。據悉,這是首份跨境進口電商平臺用戶格式條款審查報告。
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近日發布的《2016年度中國電子商務用戶體驗與投訴監測報告》顯示,2016年平臺共接到的全國網絡消費用戶涉及電商投訴數量同比2015年增長14.78%。其中投訴占比為11.52%,與2015年7.53%的投訴占比相比上升明顯。
記者了解到,產生消費投訴的根本原因為電商平臺提供的合同藏“陷阱”。雖然電商平臺從用戶開始就有合同條款,但由于某些條款提示不明顯、合同篇幅冗長、無加粗加大關鍵性文字提示、專業化程度高,消費者由于專業限制等因素大多只能點擊“是”或“否”,很難通過對話與平臺溝通合同內容、格式,一旦遇到投訴,消費者就容易掉進商家設計的“陷阱”中。
報告認為,這些合同糾紛的出現,既有立法、監管尚未完善的原因,也有消費者自身維權意識薄弱的原因。目前國內仍然還未有較為完善的法律法規明確規定電商的經營行為,立法的空白,得以讓電商在合同設置上不受限制,部分消費者在遭遇合同陷阱后,沒有強烈維權意識,也讓企業在設計合同上有了更多的僥幸心理。
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相關專家表示,縱容電商平臺格式條款“陷阱”繼續發生,對電商生態發展勢必會造成巨大的傷害,所以進一步強化電商的信息披露義務勢在必行。與此同時,消費者自身也要加強維權意識,這也是促進行業向好發展的重要一步。
特別聲明: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,不代表ESG跨境電商觀點或立場。如有關于作品內容、版權或其它問題請于作品發表后的30日內與ESG跨境電商聯系。
二維碼加載中...
使用微信掃一掃登錄
使用賬號密碼登錄
平臺顧問
微信掃一掃
馬上聯系在線顧問
小程序
ESG跨境小程序
手機入駐更便捷
返回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