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11日晚,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,亞馬遜計劃推出小型實體便利店,進一步拓展其副食業務,銷售牛奶、肉類等易腐產品。如果想定購保質期長的食品,消費者可通過便利店旁的觸碰屏從網上下單,亞馬遜將當日配送。
沃爾瑪將觸角伸到線上,亞馬遜也不甘示弱,似乎要把雜貨鋪搬到線下,還將設立自提點。
10月11日晚,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,亞馬遜計劃推出小型實體便利店,進一步拓展其副食業務,銷售牛奶、肉類等易腐產品。如果想定購保質期長的食品,消費者可通過便利店旁的觸碰屏從網上下單,亞馬遜將當日配送。
此外,亞馬遜計劃在特定場所設免下車自提點,將消費者在線訂購的食品直接裝到車上。亞馬遜還特地為此研發一種新汽車牌照讀取技術,以減少消費者的等待時間。
據悉,雜貨店計劃代號“Project Como”,僅面向僅定購了亞馬遜生鮮服務的消費者。
亞馬遜發言人則尚未就此消息置評。
雜貨店業務:針尖對麥芒
在線副食市場商機巨大。目前,副食約占到美國消費者開支的1/5,但副食的在線零售額僅占美國整體副食零售額的約2%。據摩根士丹利預計,美國今年在線副食市場規模將翻番至420億美元。
亞馬遜看準了在線副食市場尚未被開發的商機,抓住美國消費者有在下班途中置辦副食的消費習慣,一方面設立線下雜貨店銷售牛奶、肉類等易腐產品;另一方面設立自提點,消費者在線購物后可在下班途中直接取貨,而且開車用戶無需下車,只用在配有8個停車位的停車場等待,服務人員就會將食品直接裝到車上。
不過,目前線下的食品雜貨店仍是沃爾瑪等傳統零售商的天下,而且沃爾瑪也瞄準了小型店鋪。
數據顯示,僅在2010年1季度到2015年3季度,沃爾瑪在美國就關閉了409個中型店鋪(10000平方米),開設315個小型店(3700平方米),這些小型店相當于傳統郊區式購物中心的微縮版,使沃爾瑪競爭力進一步提升。
沃爾瑪想借這些便利店滲透到人口更為密集的城市區域,并計劃2016財年增設180到200家,并在2017財年達到170億美元的銷售額。
此外,沃爾瑪電子商務供應鏈副總裁JustenTraweek近日透露,2016年年底之前,沃爾瑪用于線上銷售的超大倉庫將增加到10個,數量翻倍。這比行業咨詢公司預測的“2017年年底之前沃爾瑪只會建設8個大型倉庫”數量更多、行動更快。
這樣看來,亞馬遜和沃爾瑪的競爭可謂針尖對麥芒。
此外,國內單就自營雜貨店來看,線上零售商在線下還未開局,曾經嘗試“嘿客”便利店的順豐黯淡收場,其“已剝離業務商業板塊”自2013年至2015年三年的虧損總共近16.06億元,而原因,“主要是因為順豐商業集中鋪設線下門店所致”。不過,與亞馬遜的線下雜貨鋪的自營與自提不同,嘿客是通過店內的海報、二維碼墻放置虛擬商品,店內展品可以直接提走,但必須從網上下單而不允許購買。
生鮮的“最后一公里”
此前,亞馬遜線下布局的重點在生鮮食品配送服務,但這一領域的競爭愈加激烈。
除了Fresh Direct、Instacar在內的眾多生鮮食品配送商,今年2月,谷歌也宣布開始配送果蔬、肉、蛋以及其他易腐商品,為好市多、全食超市、Smart & Final Stores以及高檔食品商Vincente Foods配送生鮮食品。
而且生鮮產品需低溫儲藏、易損壞、難標準化,需采用冷鏈物流配送技術,生鮮配送方一直受高昂的配送成本和食品銷售利潤率的困擾,亞馬遜也不例外。
除了配送,亞馬遜自營的生鮮也前景堪憂。美國金融分析網站Fool.曾指出,受服務價格、生鮮食品本身特性、地理位置等影響,亞馬遜生鮮電商推出九年仍無起色。而且谷歌提供配送生鮮服務加大了各大超市的生鮮商品的競爭力,亞馬遜自營生鮮(超過50美元才可享受免費送遞)面臨的壓力加大。
國內生鮮電商也狀況不佳。自2015年底起,中國生鮮市場就開始經歷一輪大規模淘汰與洗牌,先是拉卡拉電商團隊解散,隨后前華為榮耀總裁劉江峰創辦Dmall進行近50%的大規模裁員,獲亞馬遜2000萬融資的美味七七宣布倒閉,數十家生鮮電商面臨倒閉或裁員的險境。
不過這次亞馬遜雜貨店計劃,或許可以同時提高其自營生鮮的銷量、降低生鮮配送的成本,是嘗試生鮮“最后一公里”計劃。
一方面,雜貨店計劃僅面向定購生鮮服務的消費者,“免下車自提點”服務可吸引消費者購買生鮮服務并在線上下單,擴大生鮮銷量,而且生鮮屬于生活剛需品,許多線下超市依靠生鮮帶來的客流量提高其他商品的銷量,亞馬遜也有此意,在便利店旁設立觸碰屏,想通過生鮮帶來的消費者流量提高網上下單量;另一方面,線下雜貨店可作為生鮮商品的倉儲點,亞馬遜可直接將食品送到消費者手上,避免了生鮮運輸過程中的損壞,也降低了配送成本。
在國內,去年以43.1億元入股永輝超市,布局生鮮的O2O市場。業內分析指出,在標準化、配送效率等方面,生鮮產品需投入極高成本,而京東與永輝的多角度合作可協助其解決生鮮、物流、冷鏈等難題,同時為其實現“最后一公里”所做的戰略布局。
由線上走向線下,或許是解決生鮮電商困境的一個思路,不過最終結局如何,就要看誰家功力最深了。
特別聲明: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,不代表ESG跨境電商觀點或立場。如有關于作品內容、版權或其它問題請于作品發表后的30日內與ESG跨境電商聯系。
二維碼加載中...
使用微信掃一掃登錄
使用賬號密碼登錄
平臺顧問
微信掃一掃
馬上聯系在線顧問
小程序
ESG跨境小程序
手機入駐更便捷
返回頂部